历史上的曹操汉献帝二十五年(公园220年)因头风病逝于洛阳。其墓穴,即魏武帝高陵,已于200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的西高穴村被确认。

但在作家蒲松龄笔下的曹操却死得很惨。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也有曹操败走华容道的剧本《俊夜叉》,由遣将、快境、庆功、烧耳四折组成。其中前半段内容和历史上各版本华容道差不多,关羽念及旧情,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但接下去就与历史上流行版本大不一样了,被放走的曹操没能顺利逃回北方,他逃到一片大树林,接下来的情节是:

这一折叫《快境》,至此,曹操被张飞一枪扎死,顺便搭上了曾“裸衣战马超”的许褚性命。痛快淋漓。

接下去有些惨不忍睹了。在第三折《报功》中,张飞提曹操头来报功。孔明叫军人埋下百尺高杆,把曹操头挂起,赌谁射得准,射中大家一起举杯庆贺。结果张飞射中曹操头,赵云射中曹操腮,糜竺射偏了,射掉了曹操一只耳朵,关羽为赎罪,射穿了曹操一只眼。

鲜血淋漓,惨不忍睹。这还不算,在第四《烧耳》折中,曹操被射掉的耳朵被众军兵加上些花椒、茴香烤着吃了。

这不仅是曹操在文学故事中首次被写死,而且死得异常悲惨。那么蒲松龄为什么那么恨曹操?

首先曹操在历史上确实有令人发指的恶行。“宁愿我负天下人,不令天下人负我”,这句代表人性恶的名言,曹操确实应说过,王沈的《魏书》,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有记载。裴松之注《三国志》时也加以引用。《三国演义》是小说,据此还加了一个情节,就是将吕伯奢全家杀了后,在逃跑途中恰好遇到沽酒回来的吕伯奢,错上加错,一刀也把吕伯奢一并杀了。此外,曹操为报父仇,攻打徐州,疯狂屠城;杀孔融、杀崔琰、杀杨修、杀有孕在身的董美人,灭门伏皇后一门……恶行令人发指,有史为证,这个真抵赖不了。所以隋唐以后,曹操奸臣嘴脸逐渐定型,民间无不恨得咬牙切齿。所以蒲松龄将曹操写死也是顺应民意。但这不是主要的。

最重要的是蒲松龄的命运地位决定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他一生命运乖蹇。十九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院三考第一而闻名籍里,然乡试四次皆名落孙山,45岁去济南应试,因病不能终场。从此彻底和科场绝缘。蒲松龄从此卖文为生,饱尝人间疾苦,甚至一度吃饭都成问题。他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命运不公的愤恨,使其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杰出代表曹操恨之入骨。曹操具有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自私、无耻、残暴,但他把这种虚伪无耻残暴发挥到了几极致。曹操在帝王之位不干人事而占尽风光,和蒲松龄循规蹈矩在科场上亦步亦趋打拼而食不果腹的处境构成新明对比。这个对比越强烈,反差越大,蒲松龄的恨意也越重。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民间反曹倾向那么重,都没把曹操写死,蒲松龄为何要出这个头呢?而且民间比蒲松龄混的差的多着呢?我想两人相同的文人身份的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由,两人本都是具有文学才华且有从政理想的“士”,但发展到最后一个高高在上,一个低低在下;原本处于同一平台的人们,地位越悬殊,价值观判断的差别就越大,矛盾越深,仇恨越大,这就是一个剪刀差原理。至于同学们提出的“冻死骨”和曹蒲本不在同一平台上。

罗贯中要维护“三分史实”的名声,那就让昭示人间正义的事情让我蒲松龄来做吧,“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俊夜叉》把刺虐做到了十二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联系邮箱:7094251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