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城大都只有东城和西城、南城和北城之分,可能只有重庆城才有上半城和下半城之分,既反映了重庆山城的地理特色,又反映了重庆历史的发展状况,作为城市地名,值得保护。

平原或平坝上筑城,不管是方形还是圆形,城内的街道都可以横平竖直。从南门到北门的中轴线,可以将城划分为东半城(东城)、西半城(西城)。从西门到东门的街道,可以将城划分为北城和南城。前几年,成都就有“东城(门)住穷人,西城(门)住官人,南城(门)住富人,北城(门)住歹人”的民谚。重庆是山城,城墙弯来拐去,城门虽多达17座,却难以分出东南西北来,也就没有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之说。但因城在山上,山在城中,就有了上半城、下半城之分。

张仪筑江州城,位置大致在朝天门广场那里,面积不过几个足球场大。那时的江州城纯粹是个军事要塞,也就不必分什么半城不半城,且不论。李严筑江州大城,虽然没有完工,实际上就在如今的下半城一带。彭大雅扩筑重庆城,将城扩展到嘉陵江边后,原来的江州大城成了下半城,新建的地方成了上半城。不过,那时的上半城主要还是森林荒地,几乎无人居住,不可能称其为“城”,也就没有上半城的说法。戴鼎重筑重庆城后,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上半城才开始成为真正的“城”,有了居民,有了书院,有了寺庙。不过直至开埠之前,上半城居住的人依然不多,没有或极少有“城”应当有的诸如街道、官衙、商铺之类。可以说,上半城、下半城这样的地名真正融入到市民的日常语言中,可能是很晚的事了。

一个上,一个下,指的不是方位,展示的是重庆城特殊的地形地貌。重庆城里有巴山,又称为金碧山,也就是大梁子(今新华路)。山之南侧为悬崖陡坡,崖下坡下是一块东西较长南北较狭的平地,其形略似于织布用的梭子。所谓下半城,指的就是这块平地,大致从道门口延伸到南纪门。山之北侧虽然有缓坡,但基本上是一个坪,周边为悬崖陡坡,坪上也较为平坦。所谓上半城,指的就是这个坪,大致从小什字延伸到较场口,也就是如今的解放碑商圈一带。由于上半城、下半城都是区片地名(大地名),并无严格的分界线,也无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也很正常。但是,有些说法却是错误的。

上半城、下半城仅仅是指城里(即城墙里面)的街区或街道,城墙外的地方与其无关。三四十年前,住在江边码头上的人去解放碑,都叫“进城”,只有住在城里的人才叫“上街”。有人把临江门千厮门城外那些地方也叫作下半城,那就荒谬了。那些地方叫城厢,不在城内,既不能称其为上半城,也不能称其为下半城。同理,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南纪门城外的那些地方也不能称为下半城。至于七星岗以远那些地方,那就更没有资格与“城”字相勾搭了。与上半城、下半城无关的还有渝中半岛最东端的朝天门那一带。

虽然金碧山一直东延,朝天门城内有金沙岗,城外有沙嘴,两江汇合处的江底还有灵石(丰碑石),那金沙岗也将城里分成了两个部分,但不管是老人们所说还是史料所记载,从来没有听到或看到把朝天门归到上半城或下半城的。同样的,中兴路西侧那一坡,包括山城巷、王爷石堡、火药局街直到打枪坝、通远门,也与上半城、下半城无关。虽然那一坡地势较高,但不能说那就是上半城。此外,上半城、下半城之间的悬崖陡坡,例如打铜街、人民公园、文化街、凯旋路(靠近储奇门那一段除外)等等,也不能归于上半城或下半城。作为区片地名,上半城、下半城不能随意滥用,更不能凭自己想象随意指称。

历史上,重庆城是先有下半城,后有上半城。虽然后来下半城渐显衰落,却隐藏着重庆城的很多历史。古代重庆的官衙都在下半城,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诸多遗址或地名,例如巴县衙门、重庆府衙、道台衙门(道门口)、镇台衙门(守备街)之类。重庆开埠后,最早繁华的也在下半城,例如白象街、中大街及其左邻右舍的东大街西大街、西二街、西三街等等。直至抗战前夕,上半城才开始超过或“顶替”了下半城,成为商业中心,其繁华景象至今依然。

上半城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其原因有二:一是下半城那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面已经被占完,人口密集,地价昂贵,商业中心不得不向略显空阔的上半城转移。二是下半城东西太长、南北太窄,狭长地带不利于商业发展,也容易造成交通拥堵。20世纪30年代修公路后,下半城竟然没有一个十字路口(储奇门十字路口是抗战时期才有的),连丁字路口也极少,即可证明。上半城虽然也只有一个多平方公里,但只说解放碑周边的十字路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一数,至少也有十多个吧?

辛亥革命后,虽然遭遇军阀混战,但重庆经济发展却相当迅猛,人口陡增,上半城那点地盘也很快被占满,也开始拥挤。于是就只好到城外的上清寺曾家岩一带去开辟新市区。新市区毕竟在城外,毕竟以居住为主,因而并没有像上半城“顶替”下半城那样,夺得重庆商业中心的桂冠。如今,解放碑商圈销售收入虽然被观音桥商圈超越,但重庆商业“一哥”的地位却没有丝毫动摇。

中国古城中几乎只有重庆有上半城、下半城之分。作为地名,上半城、下半城可谓独一无二。当年融创白象街申报地名时,我曾建议他们采用“融创·下半城”,被否决,也是遗憾。旧城在不断改造,金碧山那几十米的落差如今也算不上什么事,但上半城、下半城这样的地名不仅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还蕴含着重庆的历史进程,不应该马马虎虎就让其消失,建议给予切实有效的保护。

(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联系邮箱:709425133@qq.com